飘天中文网 > 东厂督公 > 第七百八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海战(两章合一)

第七百八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海战(两章合一)

飘天中文网 www.piaotian.mx,最快更新东厂督公 !

    崇祯沉思良久,终于说道,“既然秦兄认为一年备战足以,那朕倒也不妨让秦兄一试。不过,这一年之中需要糜耗多少物资、人力,秦兄需给朕一个章程。”

    说白了,崇祯还是怕劳民伤财。

    不过秦书淮松了口气,好歹这也算是变相答应了。

    于是说道,“皇上放心,臣半月之内就把具体章程拿出来。总之,原则是费用可控,不会让皇上搭上老本就是。”

    崇祯笑道,“朕的老本可没多少,你给朕小心着盘算,要不然没钱朕可就只能讹你了。”

    虽然如今大明一年税赋几千万两,今年甚至可能真的达到一亿两,不过需要投入的地方越来越多,崇祯现在才发现,这些银子竟然还是不太够用。

    的确,在野心面前,再多的银子都不够花。

    比如今年开始,崇祯就打算在全国各地先办一千家免费的书院,按照每家书院五百个学生的设计标准,一家书院的初期投资就要三千两,这就是三百万两。

    这只是先期投资,之后请先生讲学的费用、课本纸笔的费用、学院里的吃喝住费用,按照每个学生每月平均摊3两的标准,那就是1500两,一年就是一万八千两。

    好家伙,一千家就是一千八百万两。

    虽然这笔钱可以让乡绅富商一块捐,但大头肯定要归朝廷出的,一年花他个一千万两银子是起步价。

    他也想过能不能让学子的家里掏一部分,不过征询了礼部、吏部和内阁的人之后,就马上打消了这个想法。

    为啥?

    几乎所有人都告诉他,要是得掏钱才能读书,那读书就又成了有钱人家特权了。

    别看老百姓都挺羡慕读书人的,但是大明有多少人家有读书的传统?

    大多数百姓的想法是,现在不读书也能过得挺好,那干嘛去读书?

    小伙子一读书就至少得读十几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地种有活干,忙都忙不及,干啥把好好一个壮劳力放书院里,更何况还得花钱?

    读书能当官能光宗耀祖不假,可是这么多人读书,有多少人能当上官的?

    穷秀才穷秀才,就是考上了秀才还是穷,要是连秀才都考不上的那不是更白读了?

    所以,若是要掏钱,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不会去读书的。

    只有不花钱,才能抵消老百姓的抵触情绪。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倒必然有不少人家送个孩子去读书。

    不过也未必永远如此。

    按照秦书淮的规划,今后朝廷招人,无论哪个工种都优先招收读过书的——就连衙门的衙役也是如此。

    这么一来,马上就能形成类似于“毕业国家包分配”的效应,相信这个效应马上就会爆炸。

    只要等过几年,那些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之后,巨大的示范效应传开来,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读书的好处之后,到时读书再收点费用是很可行的——起码学生用的纸笔你自己买,吃饭你得承担些吧?朝廷才能省下这笔钱,去办更多、更好的学府不是?

    但总而言之,前期的一切费用就得朝廷自己扛。

    除了教育,还有修桥造路。

    崇祯倒是很认同秦书淮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路修通了全国各地的货物可不就能加快贸易,朝廷不就能收更多的税了?

    可是这玩意花钱的速度可不比办学慢。

    所以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崇祯现在都怀疑以前朝廷年入只有数百万两的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秦书淮也替崇祯算过账,所以只好哈哈一笑。

    “臣知道,总之臣一定精打细算。”

    崇祯也笑了笑,不无感慨地说道,“秦兄啊,你说朕每年这么大笔的银子花出去,十年之后大明会如何?”

    现在的崇祯,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

    他现在的目标已经不是国泰民安了,而是成为永垂青史的千古一帝。

    这个目标他不会跟任何人说,但他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

    为什么?

    因为他的朝廷能年入一亿两,甚至更多,这是千古未有的!

    而有了这笔钱,他可以取消农税,这是千古未有的!

    他可以让天下士子免费读书,可想而知未来他这一朝涌现出的人才数量也将千古未有!

    他更可以想出无数个惠泽万民的措施来,大修河道、铺桥造路、建造一个又一个繁华的城池,这样的盛世谁可比肩?

    他期待着那一天。

    他的眼中,未来的大明将要超越大唐盛世。

    崇祯之治,千古传颂!

    每每想起这个,他就激动地不能自己。

    对于一国之君而言,没有比这更能振奋心神的目标了。

    秦书淮对崇祯微笑道,“臣想不出来,但臣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十年之后的大明子民,都会为活在这个国家而骄傲、而庆幸、而感恩。”

    崇祯跟着又笑了笑,看向窗外。

    春色正浓,花团锦簇。

    忽然他一指窗外,大声道,“秦兄,你看外边,这就是咱们收拾好的河山!”

    ……

    从紫禁城出来,秦书淮又去了工部衙署。

    巧得很,徐光启也正在那和工部尚书曾其成喝茶。

    秦书淮进去后,曾其成马上站起来作揖道,笑呵呵地说到,“国公爷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而徐光启却岿然不动,只是端着茶盏斜眼看了秦书淮一眼。

    秦书淮心里苦笑,这老家伙难道到现在都没消气么?不就是一个东厂督公么,至于让你这样?

    秦书淮不知道,徐光启现在气的还真不是他违反礼制以非阉人的身份执掌了督公之位,毕竟现在全天下都已经接受了这个事情,而且秦书淮就任督公后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没人会觉得他有什么出格或不利于大明之事,这点徐光启也知道。

    徐光启气的是,这个国公爷居功自傲,不把他放在眼里。

    他当初是因为谁被抓进大狱的?还不是因为他秦书淮?

    自己出来后,那秦书淮可有来说过一句安抚的话?

    还有,自己每天焦头烂额地帮他赶工红衣大炮,以及各种军备,让他秦书淮一举击破鞑子,奠定不世之功,可他有来说过一个“谢”字没?

    没有。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秦书淮记着咱当初参他的仇!

    既然这样,他身为长者,身为曾经的阁老,又岂能主动去阿谀奉承?

    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哼。

    别人巴结你,我徐光启可不会,读了大半辈子书这点骨气还是有的。

    秦书淮与曾其成寒暄了几句,见徐光启很不待见自己的样子,忙上去拱了拱手说道,“哟,徐大人也在呢,晚辈问徐大人安了。”

    徐光启的脸色好看了些,不过还是不痛不痒地说道,“国公爷客气了。”

    随后起身,对曾其成说道,“既然有客来访,老夫就不与你闲聊了。”

    说着缓缓向屋外走去。

    秦书淮注意到,徐光启柱了跟拐杖,走路颤颤巍巍的。

    老态已显,而且显然身体抱恙。

    这才想起,如果没记错的,这个明末大才似乎死于崇祯五六年的样子。

    而现在已经是崇祯七年了,即便因为武侠世界的原因,他多活了一两年,但想来也不会再长寿到哪去了。

    心道,回头去系统里看看有什么延年益寿的药,给他送去。这等人才,多活几年对大明绝对是有好处的。

    曾其成把徐光启送出门后,又回来对秦书淮说道,“国公爷久等了。不知国公爷来工部,可有要事?”

    秦书淮很忙,而且也懒,没事从来不去哪个衙门闲逛,所以曾其成有此一问。

    秦书淮见屋内没有其他人,便说道,“曾大人,本公是想了解下,如今咱们大明国内,有能力制造大型战船的船坞有多少?”

    曾其成笑了笑,“不知道国公爷说的大型战船,是有多大?”

    想了想,秦书淮道,“大约长三十余丈,宽十余丈,而且要两到三层甲板,侧甲要覆盖精钢。”

    在他的记忆中,荷兰人此时用的,被后世归纳到所谓“战列舰”的大船,貌似也就只有这么大。

    曾其成想了想,说道,“国公爷说的大抵是三宝大人下西洋时用的‘宝船’那个尺寸吧?这个也不算大。”

    秦书淮道,“嗯?曾大人的意思,这个船还不够大么?”

    “不大,全国至少有三十余家船坞能做。”

    “多少?”秦书淮愣了。

    “三十余家。”

    曾其成奇怪地看了秦书淮一眼。

    秦书淮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是懵的。

    明朝的造船业什么时候这么发达了?要知道一年多以前,全国才只有八九家官营的大船厂能造大船。

    问道,“怎么一下子多了这么多?”

    曾其成反问道,“国公爷,您真的不知道?”

    “知道什么?”

    “如今咱们大明全国大开海禁,做海商的一下子多了起来。别说沿海一带的富商,就是内陆的富商也在组建海商船队。您想,一下子突然多出那么多船队,船哪够啊,可不得赶紧造么?仅去年一年,全国登记在册的船坞就有九十多家,今年估计能达到二百家。这其中由各地富商自己投资的大船厂,就起码有五十余家。臣先前去了解过了,他们设计出来的船,很多可比您这个还大。船大,能运的货物就多嘛!”

    秦书淮听完顿时乐了。

    商人果然是商人哪!这鼻子就是灵!

    这些家伙被朝廷的海禁政策压抑了多少年,以他们的耳目还能不知道以前那些走私的商人日进斗金?

    如今大明开放海禁,他们还能不卯足了劲去抢这个蛋糕?

    要出海就得要船,所以全国马上自发地建起了大量的船厂,让大明的造船工业提升了一大截,大概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吧?

    那就够了!

    市场经济外加政府,哦不,朝廷指导,一年内造出五十条大型战船几乎毫无难度。

    三十余家船厂,也就平均每家造一条多一点的事儿!

    想到这里,他马上说道,“曾大人,你马上组织这方面的行家,设计出本公要的这个尺寸的大战船来。船上的火炮全部以三千斤重的红衣大炮为主,最多能放多少就放多少,船甲至少要两层,重要部位三层,并且覆盖百炼钢,就是我江河帮中做盾牌的那种材料,回头我让老工匠过来跟你对接。对了,这种船以后就叫‘战列舰’。”

    曾其成瞪大了眼睛,“全部列装红衣大炮?国公爷,到目前为止咱们所有的红衣大炮加起来,也不过一百五十八门而已。照下官看,您说的这个,这个战列舰,一艘起码能装配十八门红衣大炮,最多只够装配10艘的。”

    “那再过一年呢?”

    “目前红衣大炮年产极限是两百门,过一年也就能再列装10艘。”

    秦书淮想了想,认为这个速度还是慢了。

    历史上郑芝龙和荷兰人的海战,荷兰只联合刘香总共投入了一百多艘战舰而已,并且只有10艘左右的大型战舰。

    但这个时空,因为大明开放海禁,大量明国商船出海,让荷兰人感觉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所以又调过来大批战舰,以维持他们在东藩至爪哇这条黄金航线的霸权。

    除此之外,西班牙、葡萄牙人也增加了一些战舰,虽然未必会和明军为敌,但明军志在制霸南洋,迟早会和他们爆发冲突。

    郑芝龙手上确实有八百多艘战舰不假,但是绝大多数是小船和仅列装了几门弗朗机的战商两用船。

    如果爆发海战,小船的作用极少,几乎都是改装一下,变成火船去引燃敌船的作用——金门料罗湾海战时郑芝龙就用了这个战术,打赢了荷兰人。

    但是要想用小船引燃对方船只,要讲究风向、风力、所处位置等各种条件,还要提前策划,这种条件如果是在大洋上的遭遇战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明军要想碾压海上的一切对手,就必须要爆一波“战列舰”。

    50艘战列舰,配郑芝龙手上一百八十多艘中大型主力战舰,再加上两百艘左右的小型快船,这样的配置才能让秦书淮安心。

    但这始终没法大批量产的红衣大炮确实是个问题,要知道现在西方早已在船上列装红衣大炮以及和红衣大炮同等级的加农炮了。

    秦书淮心想,实在不行就只能跟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买了。不过话说回来,要找到他们谈好价格,支付定金,再等他们回老家去下单生产,再拉回来,估计一年都未必够。

    历史上应该去年荷兰人就已经和明军水师开打了,现在虽然因为大明开放海禁暂时缓和了矛盾,但这场海战迟早会爆发。

    甚至一年内很可能爆发。

    为什么?

    大明商船纷纷出海,荷兰人利益受损,他们要么在海上收大明海商的“买路钱”,要么就直接宣布几条重要航道大明海商不得通行,否则不是抢就是击沉。

    这么尖锐的矛盾之下,离一场大规模的海战还会远吗?